發展前瞻‧香港未來遠景規劃及挑戰
建議書
一、整體發展
適度增加地積比率
本會九龍社團聯會於去年8月及10月,分別透過電話隨機訪問了2116和3921位市民,調查他們對施政報告的意見。房屋政策是其中一個市民比較關心的議題,在兩次調查中先後佔約四分之一,反映市民對房屋有殷切的需求。我們建議,政府可考慮放寬新舊區樓宇的地則比例及高度限制,包括九龍城、觀塘等有較高住屋需求的區段;至於東涌及啟德等新發展區,則在規劃上有更多可予發展的空間。
同時,提高新發展區的地積比率,亦有助當區提供更多住宅單位給香港市民。當然,在增加住宅供應的同時,政府亦必須同時按比例增加社區設施及交通配套,因為完善的社區配套設施,直接影響到市民的生活質素。我們期望,發展局在未來規劃中能加快社區小型工程的進度,也更多的諮詢各區區議會、地區團體的意見,及時回應社區的需要,檢視如圖書館、體育館、社區會堂的設施是否足夠,為居民締造更佳的生活環境。
增建公屋及居屋
公共房屋是房屋政策的重要項目,公屋及居屋一直起平衡市場的槓桿作用。現時,公屋的輪候冊上有超過21萬人,而且每年上升。以現時每年只建15000個公屋單位,完全無法滿足市場需要。我們要求政府加快居屋復建的步伐和增加公屋的興建,以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可以平衡市場價格。
本會調查結果亦反映出,分別有兩成半至三成的市民期望政府能夠增建公屋及居屋。早前,政府在推出額外印花稅後,香港樓價仍然高企,青年及中下階層家庭仍難於置業,我們十分期望政府能夠明確提出未來房屋及土地應供的數量及時間表,幫助市民安居樂業。
社會各界支持盡快加建公屋,然而每當政府提出改變土地用途,在地區興建更多公屋時,均遇上不少阻力,尤其鄰近居民擔心影響樓價及景觀,動輒反對鄰近公營房屋的興建。政府面對人口老化的危機,應在居住權益及城市發展中取平衡,適度有為,如在增建公屋的同時,更著力顧及社區的需要,如增建社區設施及改善居民環境,包括增加綠化比率等,以謀求在興建公屋的同時,有利於社區的發展,以獲得地區的支持。
我們建議,政府將區議會及地區團體的意見納入規劃房屋政策及土地使用的主要考慮因素,以「各上反映,向下統籌」的方式訂立房屋政策及土地政策。地區架構有著比政府更多的地區訊息及更直接了解市民需求,在制定房屋政策時可提供更多的實際而又符合地區市民需求的建議,直接協助政府掌握各區民情,制定適當的政策。
加快建設啟德地區
過去,政府缺乏了長遠的房屋策略,造成了現今的困局,如近十年停建居屋,進一步增加了市民置業的壓力。然而,新政府亦在這一範疇展示出魄力,如在全港各區加強土地規劃等,故本會期望政府能加快啟德的建設計劃。東九龍是香港舊式樓宇最多,也最為密集的地區。而「起動九龍東」及啟德發展計劃,都將令九龍區以至整個香港有一個全新的面貌,發展局應適度增加該區的房屋供應量,並強化其與周邊地區的配套設施。
而且,啟德發展對香港房屋政策有十分重大的影響,我們期望啟德發展區以房屋用地為主。現時,香港的公共房屋極為缺乏,啟德發展用地是極為重要的土地儲備,如能用於興建公共房屋,必能惠及更多香港市民。
同時,我們建議,發展局應超前規劃交通的需求,同時設立地下街,增加新舊區之間行人互相往來的誘因。建設的位置尤其應以龍城區、新蒲崗及牛頭角為主,以連接啟德地下街、車站廣場及九龍灣廣場等旅遊設施。此外,配合沙中線的興建,政府準備增建土瓜灣延線,我們認為,政府亦應把港鐵站的出入口處伸延至九龍城舊區及新蒲崗內,便利更多區內居民乘搭鐵路,也可以透過港鐵的地下通道,促進新舊區的往來。
另外,我們亦關心區內的綠化帶,期望政府落實綠化城的理念,包括單車徑、單軌鐵路等的建設,提升綠化帶的比率。在文化保育上,龍津橋、大磡三寶及衙前圍村等文化古蹟均可吸引遊客,政府宜加強文物徑等配套,並於直升機場舊址騰出地方做其他旅遊項目等發展。至於啟德發展區內的體育城以多用途及能推動本地體育發展為大前提。體育城無需要為國際比賽而刻意投入大量資源,反而應以惠及更多體育團體為前提,打造本地體育比賽基地,以支持本地體育為方向,發展多用途比賽場地。
完善地區發展計劃
我們期望政府能全力落實已經取得到社會共識的項目,再於其基礎上加入改善方案。我們建議政府為一直缺乏急症室及24小時門診的黃大仙區,建立包括急症室功能的專科醫院,而專科醫院內有更多的功能惠及各區。我們亦建議政府必須有完善的交通配套作配合,改善現時的雜亂交通網絡。
落實港人港地政策
調查結果顯示,不少香港人均支持港人港地政策。事實上,香港樓價已持續多年上升,本年7月更重回97年的高水平,開始令社會憂慮。隨著境外人士來港買樓情況嚴重,政府已推出額外印花稅措施,暫時為樓市降溫;我們認為,除了增加土地供應,政府還應盡早落實港人港地政策,既對兌特首梁振英先生的競選承諾,同時也能針對性地協助香港市民置業。現時,政府正物色少量土地加入限制條款出售,我們建議在試行一段時間後,視反應及可行性,再於往後的土地發展中加入更多港人港地,以達至協助香港市民安居置業的目的,避免進一步鼓勵樓市的炒風。
發展河套地區
在著重經濟發展的受訪者中,認為香港需要開拓產業發展的受訪者分別佔31%及34.8%,反映香港在開拓產業發展的訴求。香港經濟發展速度減慢,經濟增長每年落後新加坡2.6%。我們認為,人材流入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關鍵,然而香港卻缺乏足夠的配套,例如缺乏單位安置家庭成員、緊絀的醫療資源、昂貴的住宿等,均影響了外地專才在港工作的意欲,間接影響了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因此,本會認為有必要在本地規劃中有所對應。對於政府打算發展新界東北,本會是相當支持的,而作為其中一處重點區域的河套區,約佔落馬洲100公頃土地,是在深圳河治理工程竣工後,被劃入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管轄範圍。我們認為,政府可將其打造成一個綜合發展區,主要興建醫院、國際學校、低密度住宅等,一方面紓緩本地居民的訴求,另一方面則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開發東九龍文化區
西九龍文化區是一個文化藝術的發展中心,對西九龍的文化藝術有莫大的幫助,但惠及東九龍的文化創意發展卻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東九龍有不少小型的文化藝術團體,卻缺乏集中地,我們期望政府能計劃於東九龍開發文化區,提升區內藝術文化的發展,我們亦提出過開發大磡村作「文化一條街」,推動各項文化藝術活動。
我們建議把大磡村用地發展成東九龍的文化藝術的基地,打造「文化一條街」,為黃大仙區內的藝術團體提供平台及發展空間。「文化一條街」亦能帶動不同文化藝術的發展,推動區內創意文化風氣。
強化西九文化區功能
我們建議設立專責文化發展部門,用於統籌資源、推動文化發展及文化教育。現時,香港缺少了文化藝術表演的渠道及場地,尤其是小型的藝術團體,往往因未能得到表演機會而慢慢流失。設立專責文化發展部門能有效地支援文化創意藝術的發展,運用資源打造平台及提供教育,令文化藝術普及。
加快活化工廈
香港舊區不少建築物日久失修,尤其九龍城、黃大仙、觀塘等地擁有大量超過50年樓齡的房屋,對社會的發展及安全性有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本會支持政府近年推行的工廈活化計劃,鼓勵利用工廈作全面或部份性的修緝工程。新一屆政府應該在此政策上加以擴充,協助及計劃區內發展,保持舊區的可持續發展性。尤其舊區內舊式大廈林立,而舊樓的實用性偏低,其保養及修繕均需要不少的資源,故政府該著手研究如何完善區域規劃,協助舊區發展。
另外,現時中小企面對不少困難,商用大廈的辦公室租金不斷上升,大型商場如領匯等的租用也同樣高昂,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十分困難。新政府有意鼓勵舊工廠大廈進行活化,我們是非常支持的。由於舊式工廈租金較為廉宜、空間大,將有效減輕不少中小企的經營負擔,而且,廉價租金的地方也可成為不少青年人創業的踏腳石,我們期望政府繼續促進工廈活化的政策,進一步促進青少年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二、地區發展
在觀塘方面,本會有意見指政府應在觀塘海濱花園興建地標建築,完善旅遊配套,吸引更多遊客及本地市民進入該區。
至於黃大仙區,部分屬會指有很多的地區設施都已經開始老化,故加強建設及美化是重要的。未來多年將會有不少大型建設會動工,而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多作地區諮詢,聽取地區組織及市民意見,做到以民為本的目的。
在深水埗方面,首先,我們認為政府應盡早明確大坑西新邨的發展。樓齡近50年的大坑西新邨位於深水埗石硤尾邨與大坑東邨之間,是本港唯一的「私人屋邨」,它並不由房委會或屋協興建與管理,而是由一間叫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的私人公司所興建及管理。翻查記錄,香港政府在1961年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大坑西新邨,安置當年受大坑西徙置區清拆計劃影響的租戶。1965年,邨內的其中七座樓宇落成,即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及民安樓。1979年,該村加建民泰樓。
由於大坑西新邨的樓齡與日俱增,加上各座樓宇均不設電梯,居住環境未乎理想,多年來坊間不斷流傳政府會收回重建的消息;直到2010年中政府將大坑西新邨土地用途由原本的「住宅區」更改為「綜合發展區」,住戶對大坑西新邨的發展更加關注。而大坑西新邨的未來發展及用途在「綜合發展區」的框架下,變得更多可能性。在近期的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上,有議員要求政府及房委會要承擔責任,立即啟動重建大坑西新邨的機制。但政府回應指,大坑西新邨的性質為「私人屋邨」,政府及房委會沒權管理。
在近期召開的居民大會上,住戶希望保留及重建的聲音均有,沒有形成強烈的主流意見。有街坊憂慮大坑西新邨因是「私人屋邨」,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權單方面提出不再續租約,令他們流離失所。因此住戶們最突出的意見是,姑勿論將來有何發展,都想盡快釐清自己的住戶身份的角色及權益、及了解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到底有何打算,讓自己更好掌握狀況及作出安排。
因此,我們希望發展局能因應大坑西新邨的獨特背景,諒解住戶們的擔憂,主動擔任牽頭角色,促使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各持份者溝通對話,建立一個官商民的溝通平台。
其次,本會希望將前長沙灣屠場及附近用地,發展成深水埗的綜合消費優閒區。其位於荔枝角道東京街的前長沙灣屠場於1999年關閉後一直空置至今,我們認為應將之聯同附近的前長沙灣邨用地(現時亞洲高爾夫球練習場)及現時的蔬菜統營處長沙灣苑菜批發市場的用地一併規劃發展成為集住宅、商業及公共設施的綜合發展區。
現時政府難以於市區覓地興建公營房屋,我們對政府早前公佈將亞洲高爾夫球練習場用地收回興建2300個公屋單位表示歡迎。現時聯同新近落成的元州邨二五期、石硤尾新邨、即將落成的長沙灣邨及榮昌邨,及已宣佈重建的白田邨,深水埗區內的公共屋邨及居屋已有十多個,相比其他區份所佔比例已偏高。這雖能為本區甚至全港合資格的居民提供安定的居所,但區內的商業活動及就業機會卻沒有相應發展及增加,我們認為一個社區需要完善的配套方能持續發展。
因此,我們建議將現時的蔬菜統營處長沙灣苑菜批發市場遷住更臨海的空置用地,騰出空間聯同前長沙灣屠場發展成一個地標性的消費優閒區,成為區內的主要消費中心,增加區內商業活動,增加就業機會,促使本區平衡發展。我們認為旺角朗豪坊及朗豪酒店極具參考價值,尤其是帶動週邊商業活動及為舊區注入新動力這方面。
在興建消費區同時,政府應同時興建恰當的公共設施,如圖書館、室內運動場及休憩設施作為誘因。以及滿足鄰近居民的需要。我們知道這規劃並不是短期內能促成,但希望發展局能往這個方向考慮這帶用地,我們亦很樂意擔任政府與市民間的溝通橋樑。
總結
經過數月的磨合和經驗,政府各部門都已站穩腳步。雖然近年香港經歷了不少困難,但都能一一克服,足見港人逆境求存的能力。面對未來種種「危」與「機」,一個有幹勁的政府正是現時香港最需要的領航者,因此我們對新政府有信心及期望,支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落實。香港的政治發展愈趨成熟,正可謂「穩中求變」,而新任特首與政府的帶領,無異是香港繼續向前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