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創意館:活化廢校 保育與藝術並肩行
從鯉魚門牌坊起步,沿著海鮮酒家林立的小徑走約5分鐘,便會看到寫上「海濱學校運動場」的牌扁,這就是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的所在地──一間貫穿鯉魚門地區歷史和文化,以保育和推廣藝術為使命的文化藝術博物館。
一切由保育說起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的前身是創辦於1946年的村校海濱學校。2008年,
該校因收生不足而停辦;2010年,九龍社團聯會轄下的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向政府承租其舊校舍,並獲香港賽馬會捐助改建工程費用,將廢校活化為文化藝術平台,自2011年起正式營運。
「全港有很多空置廢校,能成功活化的目前只有兩間,創意館是其中之一。」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館長高寶怡向本報記者介紹,有別於一般文娛康樂活動場所,創意館是一間專業的文化藝術機構,定位高,銳意透過研究、教學、工作坊等,推動文化傳承之餘,將藝術帶入社區,務求做到雅俗共賞,這也是創意館的特色。
位於鯉魚門海傍道中45號,樓高兩層的創意館裝潢樸實,總面積約5000平方呎,地下入口的「校史廊」和中庭的「石礦展」均為常設展;二樓是餐廳。包括陶藝室和研究室在內,全館共有6個課室,用來推行各種創意活動。
這數年間,創意館舉辦過不少專題展,推廣紮作工藝、廣東手托木偶、粵劇等傳統文化藝術,最新一項是於11月底開幕的「港產•陶瓷廠—鯉魚門萬機陶瓷廠考古專題展」。「創意館的活動有3大系列──鯉魚門的地區歷史、視覺藝術,以及粵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寶怡指,石礦、陶藝、村校、海鮮街、軍事遺跡,是鯉魚門地區歷史的重要組成,也是創意館要訴說的5個鯉魚門故事。
「我們重視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健康,一直努力保持精緻藝術的可持續性,給予藝術家和文化人發揮的平台。」本身修讀藝術教育的高寶怡強調,創意館很重視推廣社群藝術教育,推出的活動都很「貼地」。創意館大約每3個月轉換一次展覽題材,他們正計畫以「海鮮街」作為下一次的主題。
創意館屬非牟利機構,以社會企業模式營運,由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承擔主要營運費用,其他收入來自餐廳營運、出租課室等,但資源仍然緊張,故希望政府給予多些支援。高寶怡認為,最理想是館方接受外來資助的同時,做到自負盈虧,長遠目標是以高質素活動吸引市民大眾,使他們願意主動花錢來參與活動,但她坦言,香港人大都覺得博物館應該免費開放,相信還要一段時間去改變這觀念。
從前鯉魚門村有間「公仔廠」?
什麼是「公仔廠」?它與海濱學校和香港電影又有何關係?鯉魚門創意館與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合辦的「港產•陶瓷廠—鯉魚門萬機陶瓷廠考古專題展」透過一系列展板、圖片、陶瓷製品、考古文物等,為你一一解答。
在創意館後山,有一座建於1960年代的棄置窯爐,是萬機陶瓷廠的遺址。當時萬機有好幾位陶瓷師傅都是海濱學校校友,而萬機被街坊叫作「公仔廠」,是因為它早期主要生產人物及動物泥塑,並供應給邵氏等電影片場作道具,見證著香港電影業輝煌時期。
這一展覽還設有講座和導賞服務,帶領參觀者以考古角度探索香港殖民時代晚期陶瓷手工業的興衰,以及探討陶瓷業與大眾文化及社區生活的關係等課題。展覽至明年2月15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