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香港堅尼系數長期高企的情況下,去年特區政府首次制定出貧窮線。今年1月15日,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以「讓有需要的,得到支援」為題,在扶貧政策上帶出一個宏觀的規劃,以緩解通脹及民生壓力,我們認為,這正是本年度財政預算案需要關注及配合政府政策的重點。同時,在《施政報告》中不少階層的訴求仍未得到處理,我們認為財政預算案亦應增加有關方面的配套,以滿足社會的整體訴求。
作為一個有龐大盈餘的成熟經濟體,政府有能力及承擔,處理各階層市民的訴求,維繫民心,為未來的發展鋪路。過去多年的預算案都有公屋租金減免的措施、電費津貼、薪俸稅及差餉稅等等,本年政府的《施政報告》,在不同範疇上都推出多項具針對性及可行性的政策,主要回應了目前最為急切的扶貧問題;故我們對財政預算案的方向,提出「扶助中產基層 聆聽社會訴求」的建議,進一步紓緩中產及基層市民所面對的問題,同時為香港創造更佳的經濟環境,穩步向前。
建議:
一、 推出一次性措施 紓緩基層中產壓力
二、 增加交通津貼撥款
三、 延續電費補助措施
四、 研究增加中產福利開支
五、 制定支援中小企業的措施
六、 延續?免公屋租金措施
七、 增加旅遊配套設施
八、 增加醫療支援及配套
九、 增加青年宿舍
十、 延續關愛基金多個項目
一、推出一次性措施 紓緩基層中產壓力
特區政府於今年2月13日向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指今年施政報告的一系列扶貧安老助弱措施,每年額外經常性開支僅約七十億四千萬元,在去年庫房有三百億元盈餘的情況下,政府應加大力度強化扶貧工作的推展,並針對基層,以及中產推出更多利民紓困的措施。曾俊華司長日前指出,政府將逐步取消一次性紓困措施。然而,本港社會發展潛在著許多變數,樓股匯市未見完全復甦,百姓生活更談不上平定安穩,上月《施政報告》公佈後,各界要求特區政府支援中產家庭等問題,故我們認為,現階段宜「先求穩、再求變」,並非削減或取消一次性紓困措施的時機。
事實上,外圍經濟前景未明,各國的量化寬鬆措施更不斷影響本地通脹,我們認為今年度仍然有需要推行一些刺激經濟措施。故本會建議,財政預算案在落實《施政報告》中提及的一系列經常性開支外,政府應發放額外一個月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及傷殘津貼金,幫助基層市民減輕所面對的生活重擔,紓緩壓力。
加上,一次性措施可以應對短期的經濟波動,維持消費動力。去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的措施,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提振作用,有助保持本地經濟增長和維持失業率在低的水平,並能補經常性開支的不足。我們建議政府:
(一)
寬減二零一三/一四年度百分之七十五的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一萬元。本會預計全港一百五十三萬名納稅人會受惠。有關扣減會在納稅人二零一三/一四年度的最終應繳稅款反映。其涉及約八十四億元稅款;(詳見「研究增加中產福利開支」部份)
(二)
向每個電力住宅用戶戶口提供一千八百元的電費補貼,涉及約四十五億元政府開支;(詳見「延續電費補助措施」部份)
(三)
向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及傷殘津貼的人士發放額外津貼,金額相當於一個月的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涉及約二十七億元額外開支;
(四)
代繳兩個月公屋租金。其中,政府應向房委會繳交額外租金的租戶繳付單位兩個月的基本租金。至於居住在香港房屋協會乙類單位的非長者住戶,政府應為他們繳交兩個月租金的三分之二。涉及約二十二億元開支;
(五)
寬免二零一四/一五年度商業登記費,讓一百二十萬名經營業務的人士受惠。涉及約減少二十一億元收入。(詳見「制定支援中小企業的措施」部份)
以上五項的紓緩措施,約涉及二百億元,應該可以幫助香港的中產和基層市民,以及中小企業紓緩壓力。
根據數據,《2014-15年度施政報告》當中最大單一開支為涉三十億元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其次是涉及約八億元的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約七億八千萬元的關愛基金項目恆常化、約五億八千萬元的調高長者醫療券計劃金額。扣除有關經常性開支後,庫房的三百億元盈餘應足以應付上述建議的有關福利。因此,我們期盼財政預算案能配合《施政報告》,集中精力處理好各項民生所急的事情,並推動香港的經濟向前發展,為市民謀求福祉。
二、增加交通津貼撥款
在《施政報告》中,政府將公共交通票價2元優惠計劃,擴展至市區小巴,顯示出政府的努力及誠意,本會對此表示歡迎。然而,我們認為隨著通脹的壓力,政府作為港鐵的最大股東,我們認為可以進一步提出更多的優惠措施,不但惠及長者,也應更多考慮惠及就業人士,如推行月票計劃等,既能減輕交通費支出,也可鼓勵使用集體運輸系統,減輕路面上交通擠塞的問題,期望政府能繼續推行更多交通乘載的優惠措施。
另外,因應最新的住戶入息中位數提升,交通津貼計劃一人申請入息限額,扣除了強積金,亦會提高二百元至七千九百元。而兩人申請限額會提高九百元至一萬四千七百元。本會對此表示支持,然認為有關津貼有上調空間。以一人申請入息限額來說,是次調整上升了2.7%,仍然跟不上物價的通脹。我們建議有關津貼可按年與通脹掛鉤,按公共交通收費的調高而作出相應的調整,以紓緩公共交通費用的增加為基層市民帶來的沉重負擔。同時,政府應研究放寬入息限額,如除家庭外也容許個人申請,以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士。
三、延續電費補助措施
中電去年底宣佈加價3.9%,預計五年內電費累積加近四成,2015年加幅更高達11.8%。近年百物騰貴,市民的生活壓力已不堪負荷。而公共事業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其收費對基層的影響尤其巨大,政府應一方面研究《管制計劃協議》的檢討,另一方面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舒緩措施。
在電費問題上,由於電費補貼的措施,較水費和煤氣費來得更廣泛,受惠人數更多,政府應與兩電研究執行細節。我們建議政府參考2013年的做法,新財政年度撥出45億元補貼全港市民的住宅電費,即向每個電力住宅用戶,劃一分階段提供電費補貼,緩抑電力公司加價帶來的壓力。至於私營企業隨意調整加幅的做法,本會認為政府亦應研究更嚴密的管制協議,明確維持其社會責任。
四、研究增加中產福利開支
在最新的《施政報告》發表後,不少中產人士表達對應付租金、醫療、供養父母、子女教育等開支的壓力,希望政府可以考慮個別的專項稅項扣減措施。基於整體的財政承擔以及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所以本會希望政府以較簡單直接的一次性減稅和增加免稅額方式,回應中產家庭的不同訴求。
根據大學調查香港人的快樂程度,結果發現月入3萬至4萬元的中產階級最不快樂,快樂指數從去年的74.1分急跌至66.9分。中產階層支撐了政府大部分的財政收入,然而過去政府對其支援卻很缺乏,基於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較預期為理想,我們認為政府在預算案中實施多項?減稅項措施,藏富於民,如建議參考過去做法,退減薪俸稅75%,上限為10,000元。同時,政府亦可進一步提高子女免稅額及設子女教育免稅額,鼓勵香港本地人口的增長,並幫助市民面對日漸高昂的子女生活費用。
五、制定支援中小企業的措施
現時中小企面對不少營商困難,商用大廈的辦公室租金不斷上升,大型商場如領匯等的租金也同樣高昂,我們認為政府有必要制定措施,優化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我們建議,政府應寬免二零一四/一五年度商業登記費,紓緩中小企業的成本壓力。
我們也期望政府盡快推出更多寫字樓的商用土地,紓緩租金?升的壓力。目前,政府大力鼓勵舊工廠大廈進行活化,我們是非常支持的。由於舊式工廈租金較為廉宜、空間大,有條件發展為商用寫字樓或辦公室,以減輕中小企的經營負擔,而且,廉價租金的地方也可成為不少青年人創業的踏腳石,我們期望政府繼續促進工廈活化的政策,進一步促進本地產業的發展,以保持本地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為香港經濟保持活力。
六、延續?免公屋租金措施
自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以來,香港的房地產投機者大幅減少,然樓價及租金仍然高企,對一般市民造成沉重負擔,尤其舊區?房盛行,更反映情況之嚴重。我們認為現時政府對基層投放的資源仍不足夠,並建議財政預算案應從租金方面著手,包括繼續豁免公屋兩個月租金,並繼續提供額外一個月補助予綜援戶以紓緩市民的負擔。
近年香港樓價高企,「?房」等惡劣住屋橫行,現屆政府以長遠規劃為主,加快香港市民編配入住公屋的步伐,以改善生活環境。因此,在現在及可見的未來中,針對公屋住戶提供福利能讓較多基層市民受惠。我們建議,政府應向房委會繳交額外租金的租戶繳付單位兩個月的基本租金。至於居住在香港房屋協會乙類單位的非長者住戶,由於其經濟環境較佳,我們建議政府應為他們繳交兩個月租金的三分之二,以減輕他們的負擔。
七、增加旅遊配套設施
香港已成為世界上最多旅客的地區,港府早前發表本港旅客接待能力的評估報告,當中預測到2017年,訪港旅客量將升至7000萬人次。在如此龐大的發展機遇下,政府更應做好相關的配套工作,提升接待能力,以免影響本地市民的日常生活。我們期望,政府能夠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交通配套,將湧入的旅客分流,避免只集中在北區及個別商業地區,例如加強完善區內的交通配套措施,包括接駁車輛、道路的規劃及疏通等,同時研究各區酒店的承受能力,並儘早加以規劃。
同時,現時政府設有「區區有睇頭」等旅遊網站,介紹各區特色景點。我們建議應配以大型的旅遊宣傳攻勢,加強對國內及海外的宣傳,如積極推動本港的郵輪旅遊服務,並針對每個來港的旅客,提供更清晰的景點指南,並早一步於國外宣傳將會落成的設施,吸引更多旅客到港,為旅客在到?後帶來第一好的觀感,增強香港的都市魅力。
八、增加醫療支援及配套
政府一直鼓勵高危人士接種流感疫苗,然而,資助範圍卻沒有覆蓋所有高危人士。全港去年只有一成四人口接種流感疫苗,遜於世界?生組織標準。我們期望,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能擴大現有為長者、嬰幼童、孕婦及醫護人員等的資助疫苗注射計劃,包括增加疫苗種類和合資格人士。同時,現時疫苗的費用高昂,部分市民難以負擔。舉例來說,一支四價流感疫苗成本價逾二百元,將對基層市民造成一定壓力,本會亦建議港府增加資助,以鼓勵更多市民接種疫苗。
此外,針對托兒需求龐大,我們建議政府考慮利用全港各公屋低層的空置單位,以低廉租金租給社會企業開辦夜間托兒服務,並擴大現時的托管服務津貼計劃,除了增加豁免名額,應將申領津貼的門檻降低,讓更多非綜援家庭,但有經濟困難的家庭受惠。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可見未來醫護人手的需求亦會相對緊絀,故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應增加有關預算,聘用更多人手,進一步紓緩前線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從而減少醫療事故發生的機會率;另外,在硬件方面,因應老年人口劇增,政府亦應針對不同地區的需要,改善醫院的設備及配套,包括擴建醫院,並在各區增設護老院舍及增加政府買位的數量等,期望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作出相應的措施。
九、增加青年宿舍
在本年度《施政報告》中,多項政策範疇都涉及青少年,比如在職低收入家庭津貼、關愛基金項目的發放,凡是有孩子的家庭都有優先優惠等。均有助香港青年安居樂業,不斷向上流動,本會對此表示歡迎。
近日,公屋輪候冊申請人衝破二十四萬,非長者單身人士的申請達十二萬二千多宗,首次超越一般申請,反映出青年對房屋需求的增加;現時,政府透過鼓勵和資助非牟利團體興建青年宿舍,以低於市值租金租予合資格的青年人及家庭。我們認同有關建議,相信能為低收入青年提供另一住屋的途徑。我們建議,政府可繼續擴大有關的計劃,興建更多類似的宿舍,以滿足青年的居住需要。而且,在釐定有關租金時,除了考慮市值租金的數據外,也要顧及目前低收入青年及家庭的經濟負擔,讓他們在未來置業提供契機。
十、延續關愛基金多個項目
在最近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將七項關愛基金項目恆常化,涉款7億元,其對扶貧、安老等方面對症下藥。在這情況下,關愛基金成為了綜援外的第二層社會安全網,讓低入息家庭受惠,我們對此表示歡迎。然在項目恆常化後,政府亦應擴大其的支援性,包括將更多受歡迎的項目重新納入,讓基金繼續發揮效用。
我們建議,關愛基金應繼續支援「N無」人士及各類貧苦大眾,提供津貼予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租者置其屋住戶、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長者,以及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定期發放金額,並加大長者牙科服務資助,將之變成定期的援助項目,以「扶貧、安老、助弱」為重心,全面回應民意及民生訴求。
我們期望,關愛基金能藉此發揮更大作用,與政府的其他扶貧政策相輔相成,處理長期積存的貧窮問題。
總結
近年來,香港政治局勢緊張,政府施政舉步為艱。而本屆政府以穩中變進的思維,積極回應市民所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我們表示支持及歡迎。我們期盼社會各界能把焦點拉回到民生事務上,集中精力處理好各項民生所急的事情,並推動香港的經濟向前發展,為市民謀求福祉。我們在是次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書中,以「扶助基層中產 聆聽社會訴求」為主題,就是表達這種期望,期望社會各界能同心協力,以支持包容,互諒互讓的心,共同為香港發展而努力。